前足球评论员袁甲在某平台直播时对河南嵩山龙门主帅哈维尔发表了尖锐评论,直言其“真是在外边找不到工作的都来咱这骗钱了”。这一言论迅速引发球迷和媒体的广泛讨论。
袁甲的核心观点在于,他认为哈维尔的执教能力与其获得的薪资待遇严重不符。他指出,哈维尔在欧洲足坛并无显赫履历,过往的执教成绩也缺乏足够说服力,却能在中国足球俱乐部获得重要职位和优厚报酬,这是一种典型的“良莠不齐”的外教引进现象。在他看来,中超俱乐部在选帅时有时过于看重“外教”身份,而缺乏对其真实水平和适配性的严谨评估,从而让一些在本国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的教练有机可乘。
这番批评的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在聘请外籍教练时存在的争议。过去多年,确实有过一些名不副实的“水货”教练来到中国,他们执教成绩糟糕,战术安排混乱,却拿着高昂薪水,最终一走了之,给俱乐部留下烂摊子。球迷们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因此袁甲的言论虽然尖锐,却也道出了部分人的心声。
然而,评价一位教练的工作绝不能仅以出身论英雄。哈维尔在执教河南队期间,虽然球队战绩有起伏,但也曾带队打出过令人印象深刻的防守反击,整体表现并非一无是处。一名教练的成功与否,除了其自身能力,还与俱乐部投入、球员配置、管理层支持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将其简单归类为“骗钱”未免有失偏颇,更需要的是客观、全面的成绩评估和体系审视。
袁甲的评论,更像是一次情绪化的宣泄,但它确实触及了中国足球需要反思的核心问题:如何建立更科学、更专业的选帅体系?如何不再盲目迷信“外来的和尚”,而是真正从战术需求、球队文化、长期规划等角度出发,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这不仅是对俱乐部专业能力的考验,也是整个联赛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归根结底,足球世界最终要靠成绩说话。无论本土教练还是外籍教练,能力与态度才是赢得尊重的唯一标准。